从表中可以看到,GB/T 14833-2011跑道“面层”中的有害物质限量做了规定,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和四种重金属。姑且不论这个标准定的是否太高,它涵盖的检测内容也太少了,如前文分析,至少还应包括游离TDI、邻苯类塑化剂、更多种类的有机溶剂(尤其是甲醛、含氯溶剂等)。
更需要关注的是,该标准仍旧是对跑道面层的检测,而非对跑道空气的检测,更无法评估阳光暴晒后的跑道释放了多少毒气。
这样的国家标准既不强制也不全面,更不科学,难怪不能起到有效约束。
国外的情况又怎么样呢?很多发达国家/地区也没有对跑道附近的空气质量做明确的规定,如ASTM F2157—02《人造表面的跑道标准(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Synthetic Surfaced Running Tracks)》、德国标准DIN 18035 Part 6 A一1992《运动场合成地面标准,要求,检验,保养(Standard for Spots Grounds,Symhetic Surfacings,Requirements,Test,Maintenance)》、我国台湾标准CNS 6482《聚氨酯运动场所用铺设材料》和CNS 6483《聚氨酯运动场所用铺设材料检验法》,这三个标准重点仍然是面层的物理性能(摩擦、硬度、弹性等)。
4. 重塑整个监管体系
在家长群体和媒体不懈努力下,很多事发地方政府和学校经历了一段时间“酝酿”后,终于采取了行动,例如北京西城区教委、杭州外国语学校、深圳多所学校都同意铲除“毒跑道”。
最可喜的进展是,终于有地方政府迈出了科学监管的第一步。2016年5月,深圳市发布了《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简称“深圳标准”),并由此促成了国内第一条最环保跑道的建成。“深圳标准”对塑胶跑道、人造草坪、粘胶的各种用料和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都做了明确规定。
相较于之前的国家标准,“深圳标准”明显重视强调了对有机溶剂、芳香烃、邻苯类塑化剂的监管,相关指标也更严格。
不过“深圳标准”更大的进步是首次在标准中加入了气味评定方法和标准。这是塑胶跑道等室外工程监管领域第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气味评定方法”。
该办法首先要挑选嗅觉灵敏的测试员,进行一系列的嗅辨和评定,最后给出气味评定等级:
整个流程看起来是科学、规范的,当然实际操作时还应该减少主观性和随机性,采用多人次、多点、多次测试,并请家长学生监督。
深圳也曾爆发过多起“毒跑道”事件,但市政府痛定思痛,不仅对原国家标准做了改进,还非常人性化地引入气味评定办法,虽然是否有毒、毒性如何需要准确的实验数据说明,但也不能忽视异味问题,有异味可能代表已有标准定的太松。要知道很多“毒跑道”时间中,异味是家长发现问题的警报,牵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深圳标准”值得国家有关部门和其他地方政府学习。
以塑胶跑道为代表的室外工程领域,从市场到监管都有诸多缺陷,各地频发的事故是长期漠视和监管缺位的必然结果。事故爆发后,虽然已有一些可喜的进步,仍需重塑整个监管体系。(作者:颜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IT09数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