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IT09数码网 > 热点 > I T 资讯 > 正文

“吸费手机”从未离开过公众的视野

http://www.it09.cn 时间:2012-11-22 08:40来源:千龙网





在卖场中销售的山寨手机是“吸费”的主力 国产山寨机为主

    自动上网、菜单陷阱、收费游戏、短信吸费等是常见“吸费”手段――― 从数年前的工信部查处违规SP企业,到去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网秦串通飞流恶意扣费,再到智能手机时代各种恶意吸费软件大行其道,“吸费手机”从未离开过公众的视野。为何“吸费手机”多次曝光后仍在市场上公然销售?“吸费手机”这条非法产业链中都有谁在受益?用户如何才能防范“吸费手机”? 吸费手机“主角” 是国产山寨机 “吸费手机以国产山寨机为主,因为山寨机价格不高,购买者往往对手机都不太懂,而且大部分人并不熟悉手机上网以及订制电信增值服务的相关知识,所以更容易吃亏上当。” 昨天,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吸费手机最常见的手段包括自动上网、菜单陷阱、收费游戏、短信吸费等。” 哈尔滨工商部门近日对当地手机大卖场进行的一次检查也证实了这位业内人士的话――30多款被曝光的“吸费手机”中,绝大部分为国产“山寨机”,但也不乏TCL、天语、长虹等知名品牌手机。 “吸费手机”通常会设置一键上网的按钮,只要用户无意中按下,手机就会按照预设程序链接互联网,而链接的网站一般都为收费服务网站,消费者所浏览下载的内容都要被扣除费用。 此外,“吸费手机”除了正常的通话、短信、设置等菜单外,往往预设了游戏、视频等很多增值服务软件,只要用户打开这些程序,就会产生服务费用。 智能手机“吸费” 更难察觉 多位专业人士还透露,事实上,“吸费手机”并不是说手机本身有问题,过去“吸费”主要通过短信订制,后来监管部门规定电信增值业务必须获得用户的同意才能提供,这让“吸费”短信生存空间大大减小。 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吸费”方式也在创新,“吸费”主角变成了App软件甚至是嵌在软件中的一小段代码,比之前的短信扣费方式更加隐蔽,普通用户如果不仔细查看话费清单的话,根本无法察觉。 据介绍,恶意代码通常会伪装成短信、网站、微博链接来诱骗用户下载安装,装入手机后依据预设指令控制终端设备执行如恶意扣费、盗取隐私等行为。 “不用特殊手机软件检测很难查到,而且这些恶意软件也很聪明,不会在一部手机上扣费过多,以免引起用户警觉,”从事手机软件开发的李先生表示。 手机内恶意代码 如何攫取暴利 智能手机中的App软件是用户每天都要接触的,那么这些软件是如何做到暗中吸费的呢?据业内人士透露,“吸费”软件通常都是植入了恶意代码。 恶意代码其实就是一段数字编码(计算机语言),只不过其作用是对程序本来的功能进行更改或增减,其制作对于IT技术人员难度并不大,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世界里的“黑客”,制作一条恶意代码更是简单,几乎是零成本。传播恶意代码的成本也很低,短信群发的价格是每条1分到2分,发100万条只需1万至2万元。 今年,一款“食人鱼恶意软件”在很短时间内感染了20多万部安卓手机,该软件的吸费方式是,首先调用用户的GPS定位信息,根据手机的地理位置生成相应城市和运营商的扣费代码,之后订购用户所在地区的付费信息服务,同时对通信运营商的回执信息进行屏蔽,造成手机用户资费的消耗。 非法产业链 究竟谁受益 “吸费手机”每年究竟从国内用户身上攫取了多少利润,这一数字恐怕是无法统计的。但央视曾报道仅仅一款吸费恶意代码,每年偷用户话费就超过5000万元。 在恶意代码的“产业链”中,参与者包括运营商、SP代码提供商以及代码制作者,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据部分业内人士透露,在增值软件产生的资费中,通常运营商提取30%,剩下的70%,SP服务商拿一成,软件作者拿九成,以一条扣费2元的短信为例,运营商分走0.6元,SP服务商和软件作者各分得0.14元、1.26元。 如果把这条产业链往下游延伸,手机厂商和手机卖场也是获益方,因为包含恶意代码的App软件要在手机上安装才能“吸费”,因此SP服务商会向手机厂商或手机卖场支付软件安装费。 手机用户 被植入恶意代码 月上网费近2000元 北京市民刘先生今年初买了一部苹果的iPhone4S手机,这是他购买的第一台智能手机。迈入“移动互联网”的刘先生在头一个月交话费时就傻了眼,上网费用竟然接近2000元,还有近百元的短信资费,所幸运营商的GPRS费用有500元封顶的政策,但是一个月花掉600多元手机费,还是让刘先生心疼不已。 “我买这台iPhone才花了3000多,”原来,刘先生的iPhone4S并不是行货,而是在中关村购买的“港版”。由于不懂智能手机,刘先生在手机商的推荐下,安装了许多App应用,“我平时就看看新闻和股票,不可能产生这么多上网流量啊。” 业内人士表示,刘先生的iPhone在出售时经过了“越狱”,而且还安装了大量来历不明的App应用,很有可能就包括了一些被植入恶意代码的程序。 近日,中国移动通报10月份手机安全监测结果,仅一个月就新发现“扣费无间道”、“伪权限管理”、“伪移动插件”、“扣费耍宝”、“伪网络服务”等十款新型恶意代码,造成客户手机后台自动联网并下载手机应用、不知情订购业务、无法正常接收10086短信、系统响应慢等。 监管部门 山寨手机目前处于监管“真空”地带 针对智能手机中存在的恶意扣费现象,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已有表态:有关部门正在制订《移动智能终端管理办法》,手机内置吸费软件将遭到严厉打击。 据介绍,在SP业务盛行的前几年工信部就曾经出手打击恶意扣费,出台了《移动电话机定制管理规定》,规定定制方在定制话机上提供自营增值业务时,不得限制消费者使用其他增值业务服务商提供的增值服务;定制话机不得内置固化的SP代码、SP服务链接以及SP客户端软件等内容。 上述规定对于运营商和大型SP服务商的确起到了明显的约束作用,但对于中小型SP服务商和手机厂商,尤其是山寨手机厂商却收效不大,因为山寨手机往往是越过运营商,直接与SP服务商合作,这一领域目前仍属于监管的“真空”地带。 法律人士 暗中“吸费” 侵犯财产权 调查显示,针对“吸费手机”的投诉层出不穷,其中还有不少引起法律诉讼。那么通过“吸费手机”赚取暴利,究竟违反了哪些法律? 昨天,多位律师明确,在消费者不知情、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如果SP服务商扣除了消费者所谓的“服务费”,属于一种民事侵权行为。 根据《民法通则》,该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 消费者因此而遭受的损失,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SP服务商应将违法收取的费用全额返还,同时还要赔偿消费者同时期的利息损失。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打官司非常难,一方面不知道该告谁,另一方面不知道该提供哪些证据。此外,打官司耗时耗力,许多消费者都觉得得不偿失。 其实,除了法律诉讼外消费者还有另一个更为简单易行的办法,那就是向工商部门投诉,要求工商部门介入并处理。 消费提示 如何防范恶意代码 对于善于伪装的恶意代码,手机安全专家建议用户平日安装和使用各类软件时要格外谨慎,尤其是App审核相对较为宽松的安卓手机。 此外,安全专家还支招,建议用户为手机设置密码并安装安全软件,这是最直接的防范措施。不要轻易点开手机网址,不要轻信“破解版”、“完美修正版”等经过二次打包的手机软件、游戏、音乐、电子书等,下载软件应通过正规的、经过安全验证的应用商店去下载APP应用。 对于智能手机用户,如果某一时段上网流量突然暴涨,则要引起警惕,必要时随时查看流量监控,并通过手机安全软件监控各个程序运行情况。如果用户怀疑被暗中扣费,可以打出话费详单进行查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IT09数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