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到 IT09数码网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it09数码网资讯正文

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那些玄学开运操作永远只对别人奏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1-04-23 11:03:42  阅读:96766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那些玄学开运操作永远只对别人奏效

  来源:SME科技故事

  人类所处的,无疑是一个充满随机性的世界。

  远古人拎起把棍子出门狩猎,遇到的是老虎还是绵羊,可能就意味着整个家族的存亡;现代人抓起背包出门上班,能不能赶上准点的地铁公交,也可能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生活……

  而人类是会不自觉地喜欢上这种随机性的动物

  现在随便打开一个游戏,里面都充满了各种人造的随机性。绝地求生中随机搜索到的枪械物资、Moba游戏中随机生成的野怪、还有各种游戏中的开箱抽卡等活动。

  这种玩法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就让各路商家的盲盒售卖大行其道。就算你既不玩游戏也不买盲盒,也难逃在公司的年会上被安排体验一把随机抽奖的刺激——或者抽不到奖的失落。

  在各种情况下,中奖的人会被说是“欧气满满”,好运连连的人更会被戏称为“欧皇”。而那些总是运气不佳的,则会自我调侃为“非酋玩家”。

  “欧”与“非”,即是好运与背运的代表

  为什么明明看起来“欧皇”极少而“非酋”遍地,人类还那么喜欢各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抽奖活动呢?

  我们以游戏抽卡为例,厂商设置各种各样的战利品随机开箱、抽卡模式,说到底是利用了人类天生自带的迷信行为

  上世纪中期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就曾以一个著名的“鸽子实验”验证了动物普遍存在的迷信行为:假如我们在笼中养一只鸽子,并设置一个与按钮联动的投喂门。那么在第一次触动开关后,鸽子很快就能学会啄按钮——开门——取食的操作流程。

  而当科学家把投食门设置为每隔20秒自动打开,鸽子就会开始思考:“我是做了什么才得到这些食物的?”如果某次开门时它恰好在拍动翅膀,它便会继续坚持做一样的动作,并坚信这动作对随后发生的事件有决定性影响。

  这就是所谓的“动物迷信行为”。

斯金纳教授和他的鸽子们

  在各种游戏中持续开箱抽卡的玩家,很多时候就像这只误会了因果关系的鸽子一样。明明影响结果的只有厂商预设的抽奖程序概率,我们却总觉得自己也可以影响结果

  据此,游戏厂商也会有意无意地为抽卡行为预留出一定的“操作空间”。例如游戏阴阳师的画符步骤、炉石传说中翻动卡牌的顺序、或者DOTA2中开箱是否选择跳过动画步骤等等。

  这会让玩家在抽出高级奖励时注意到根本没有明显因果联系的一些偶然操作,随后为了验证其准确性(或是下意识觉得有了更多把握)而充值更多的钱或者游玩更长时间的游戏。

  1938年,斯金纳教授还做了另一个小白鼠实验:他在笼子里设置了一个杠杆,按动后有一定概率掉落食物。随后的实验中,就算已经吃饱了,笼中的小白鼠还是会不断尝试按杠杆看看有没有食物掉落。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后来一些实验中的小白鼠,还发展出了在按杠杆之前转圈、站立、撞击笼壁等持续行为。

  这种被随机性事件“玩弄”的行为,像极了在游戏中不断试图利用“玄学”提高中奖概率的我们。

小白鼠付出的是时间和体力,玩家付出的是时间和金钱

  而就算有些游戏设置为简单到点一下鼠标就抽出来,玩家们也会自主讨论几点开抽最好,抽奖前是否有什么可以提高高阶奖品爆率的“玄学操作”等等。

  这种深信万物皆有规律的本能,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学习、整理经验的习惯,但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埋下了一个不小的坑。

  就是我们在面对无法预知的随机事件时,常常会错误地以为自己掌握了某种成功的规律

 台湾农田水利署祈雨解旱,完了不下雨他们也是说“流程出错”而非科学分析

  不过既然每个人抽卡获得不同奖励的概率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总是有更多人觉得自己的运气比别人差呢?

  这就涉及到了传播学中的“沉默螺旋”理论。

  1972年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提出: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多数人一致,他们会勇敢的说出来。

  而且媒体通常会关注多数派的观点,轻视少数派的观点。于是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小,多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伊丽莎白·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

  在游戏中,这体现为抽卡运气好的玩家会在聊天频道大肆宣传;而现实生活中,在微博或者年会抽到大奖的人也更大概率会发朋友圈“炫耀”。这样子就无意中造成了一种“大家都在中奖”的假象,让其他人觉得自己“非”到家了。

  更有趣的是,一个标榜自己很“欧”的人可能会“一直欧”,而一个常常说自己很“非”的人也往往会一直“非”。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认运气好的人会更频繁地参与各种抽卡、抽奖活动,并不断分享自己中奖的好运经历。在游戏中也是这样,觉得自己运气很好的人更能坚持玩下去,由此又造成了更强烈的幸存者偏差。

开局拿到强力角色的玩家更大概率能坚持玩下去,到后期就会造成“遍地欧皇”的错觉

  只要我们稍微计算一下相关的概率,往往就能明白自身存在着多么严重的认知偏差。

  我们常常想要上百张卡牌中获取概率最低的某一张,想要在几百人的年会上抽到最难得的一等奖,想要买到盲盒中生产最少的那一款……

  如果没有投入对应的大量资金,那就好像考试前明明老师都说了主观题课本上的5选1出来考,我们还是偷懒只背了1道结果每次都没押中。这应该怪运气吗?

“非酋”的另一种说法是“脸黑”

  游戏或者抽奖都是小事,但如果这种“自认非酋”的心态映射到日常生活中,有时候还会造成总把自己的人生归咎于“运气太差”,或者陷入自认水逆的持续低谷状态中。

  在我们自认陷入水逆状态时,更容易注意到生活中点点滴滴不顺利的事情,甚至会将它们累计强化记忆起来。当你把一周的“小不幸”都累记下来并频频回顾,大概是这样子的:

  周一早上起床发现牙膏用完了,周二中午忘记叫外卖,周三下午点的咖啡被弄洒了,周四晚上回家没赶上地铁,周末去朋友家诉苦还遇上电梯坏了……然后周日晚上躺在床上,细数这些不幸,感叹人生为何如此艰难。

一生中被雷击七次的美国公园护林员沙利文(Roy Cleveland Sullivan),觉得自己水逆的时候想想他(不是)

  但其实理智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些是必然事件,有一些则是自身的疏忽造成的,只有少部分是外界的原因。而这些外界原因造成的“不走运”,其实每天都在发生,就如每天也都会遇上幸运的事情一样。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你觉得自己是个一直不走运的“非酋”,你就更可能一直寻找相关事实来强化这种印象;而如果你认定自己是个“欧皇”,就更能关注到生活中那些幸运的事情,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享受它们。

  苏格拉底说过:如果把世间所有灾难堆积在一起,然后重新分配,大部分人一定会很满意地取走自己原来那份

原标题: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那些玄学开运操作永远只对别人奏效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