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亿航宣布其B轮融资获东方富海、真格基金等风投机构共同投资的4200万美元。然而,才过去一年多,亿航便做出了重大裁员决定——此次,亿航裁员共计70余人,波及多个部门,包括软件、开发、物流、销售、电商、客服。
为探究原因,Xtecher采访了几位亿航离职员工以及在职员工。一系列回答告诉我们:裁员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各类症结——无人机质量问题、供应链价高物廉、返修率居高不下、高管内斗、拖欠供应商款项、资金处置不当……当被问及在亿航工作的感受时,两位离职员工不约而同说出了同一个词:“可惜了。”
作者|小生生
编辑|甲小姐
“裁员了,人事炒鱿鱼了。”
接到同事通知时,受访者用“一脸懵逼”来形容自己的第一感受。当天,他被人事告知:签完离职协议,收拾好东西,明天就不用来上班了。速度之快,让他没有任何思考余地。
此次亿航裁员共计70余人,波及多个部门,包括软件、开发、物流、销售、电商、客服。裁员最严重的是品管部门,包括经理在内的十多名员工全部被裁,只剩下一个不属于亿航直接管理、由外包生产线派来的人员。
有员工自嘲:品管部门被“灭团”了。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犹记得,2015年8月,亿航高调宣布其B轮融资获东方富海、真格基金等风投机构共同投资的4200万美元。这才过去一年多,亿航便做出了如此重大的裁员决定。为探究原因,Xtecher记者采访了几位亿航离职员工以及在职员工。
当被问及为何会有如此大规模裁员时,被访者们虽然没有做出明确回答,但都表示:很大程度上,是“缺钱了”。
一切从八月开始
从八月开始,许多事情有了微妙的变化。
早期时,亿航员工每顿饭自助八菜一汤、有鱼有肉,公司大约每隔半个月左右就会换一个供应商,为的是看看哪家供应商做的口味更好。饭后有下午茶、各类零食,冰柜里有各色饮料,还有速溶咖啡机里香浓的咖啡。当时在员工心里,亿航是福利很好的一家企业。
突然从某天开始,先是零食没有了,茶点没有了,渐渐地,咖啡也没有了,饮料也只剩下汽水和冬瓜茶。随着零食饮料的消失,食堂的饭菜也变的不那么可口了。甚至有一次,供应商提供的饭菜出现了问题,不少员工吃完集体被送去了医院。
员工们有所觉察:当这些事情发生,或许是某种节流的暗示。
最最重要的是,无人机的发货量越来越少了。
一位离职人士告诉Xtecher,公司的出货量在各个月份有着数量级的差距,最高时,一个月能向全球输出4000多台,但低的时候,却不到200台。这些无人机多数运往中国、美国、欧洲等地的仓库中。仅从国内市场来看,亿航平均每月出货量在100多台,全年下来约有2000台左右的出货量——但这仅仅是出货量,而非销售量。
对比之下,每个月,亿航两百多号员工需要领薪水,每月却平均仅有一百多台国内市场出货量,显然,这令亿航举步维艰。
亿航的变化不仅如此。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离职员工告诉Xtecher,亿航也开始拖欠供应商货款了。有一家亿航外包厂家表示,亿航欠了他们不到两万块,却足足拖了一年。
由于欠款严重,供货商拖延供货,导致亿航无法按时交货给客户。采购、品管、工程部都曾去驻场,希望能将质量和生产速度提高。
于是,生产部门催促采购部门下单、采购部门催促供货商下料、供货商催着亿航付款——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这位离职员工还透露,为亿航发货的顺丰也被拖欠了运费,并且时间长达三个月之久。此后,顺丰将亿航账号冻结,并表示,如果再不结清欠款,就拒绝为亿航提供配送服务。甚至亿航内部传闻,有近十名供应商曾集体来公司静坐,要求结清款项。
一年半前融资4200万美金的一家公司,财力应该还算雄厚,为何拖欠这么多款项?资金究竟去了哪里?是什么导致了亿航平均每月仅有100多台的国内出货量?
无人机质量问题
一位亿航离职员工向Xtecher讲述了一段往事:
2015年9月,亿航准备发往美国孟菲斯600台无人机。方才投入生产,10月便要发货。生产部门、各个供应商在国庆期间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品管部门对产出的飞机第一时间进行检测;物流部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发货。然而,截止到出货时间,却没有人可以确定能生产出多少台无人机——供应链上时常有不合格的产品出现,以至于组装以后飞机常常无法起飞。
等无人机准备运往美国的时候,有人突然发现:螺旋桨左右桨装反了!亿航派专人花了一天时间终于将螺旋桨装好了。
一位离职员工告诉Xtecher:“从2015年10月到2016年4月左右的半年时间里,亿航发往美国的无人机有4000台左右,却有2000多台需要返厂。”另一位离职员工告诉Xtecher:“虽然是要返厂维修,但是因为各种问题不确定最后有没有真的返厂。”
这些问题是如何导致的?
亿航离职员工告诉Xtecher,亿航技术部曾表示:“产品进程太过着急”,如果贸然投产,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但公司层面为了早点抢占市场,在团队技术还未到位的情况下一再要求全力生产,并且要求“一边生产、一边测试”,这导致生产出来的飞机出现了各种问题。
当测试组发现一个问题并且解决后,新生产出的飞机却又出现了其他问题——层出不穷的问题犹如打不完的地鼠,这首先与供应链有着极大的关系。
供应链价高物廉
亿航的供货商多是一些小规模厂家,主要分布在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由于规模限制,有些供应商经常在供货时效和产品质量上出现问题。特别是初期,生产出的智能电池质量不稳定,以至于无人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危险。与此同时,亿航内部质检流程的不成熟,导致了许多飞机开箱后无法起飞,一些检测设备也是在直到遇到问题之后才逐步引入。
一位离职员工告诉Xtecher,有同事说起工程部和品管部门一再表示,供应商物料太贵,更致命的是物料质量太差。在亿航内部,一次开会时,工程部经理敲着桌子表示,这么差的物料怎么可能产出好的无人机!
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货贵质差的情况?亿航内部员工暗示“大家心知肚明”:
“涉及这种采购事情,不可能只是一个采购主管的事情”,“这是中国私企的弊病”,“材料很贵,但是质量很差,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在职员工这么告诉Xtecher。
返修率居高不下
物流部的员工常常在准备发货时,见到品管部门员工匆忙跑来的身影。
“不能发货!这批货有问题!需要封存!”
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甚至形成了常态。
成品仓里本应存放的是已经检测合格的飞机,却时常面临着重新被拆箱检测的命运。甚至有时只发几件货,也会接到品管部门的通知,表示这几件货质量有问题。
因为生产能力限制,有时同一批次的飞机需要分两次生产。当第一部分的飞机经过检测没问题后进入成品仓,第二部分生产的飞机却出现了问题。于是,之前进入成品仓的飞机也被封存,需要重新检测。
“一边生产一边检测”的生产模式,使得产能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更让客户无法及时收到货物。
常常客户在月头签了合同,亿航却经常拖到月底才能发货,甚至严重的时候要拖上两三个月,直到客户下达死命令,要求几日之内必须发货时,公司才不得不召开会议,对产品进行特批,要求部门整批量测试。然而,这也导致经常出现无人机在测试时没问题,交到客户手上却无法起飞的情况,导致公司需要重新召回检测,浪费巨大人力物力。
居高不下的返修率,使得维修部成为亿航最忙的部门。
维修部本有自己的一个仓库,储存着许多物料用于飞机维修,即便如此,仍然需要时常跑到产线和仓库调用物料——因为仅凭他们的储备,无法应对这么多需要返修的飞机。
这给亿航的高管们出够了难题。
高管们内斗不停
2015年8月,亿航引进了原世纪互联总裁兼CFO萧尚文、财务副总裁刘剑、原联想集团副总裁祁卫、原微软中国销售总监王绎钧四位知名上市公司高管加入。
投资人徐小平当时高调表示:“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团队来打造。亿航一举获得四位一流的高管加盟,既证明了亿航的一流吸引力,也预示着亿航惊人的成长爆发力。得人才者得‘天上’,我对亿航的未来信心万丈!”
此外,亿航引进了富士康管理人员蔡文贵等人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之后亿航陆续引进其他高管,包括原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严治庆等人以及总裁助理涂敏等人。
这些引进的高管,在外界看来,似乎是为了优化公司人才结构,让更有经验的人带着亿航更加迅速的成长,然而据内部人士爆料:与其说是引进的人才,不如说是投资方空降了一批高管。
亿航员工表示,之前公司的员工比较少,人事关系简单,大家做事都很有激情,都朝着让亿航做大做强的共同目标努力,部门之间也配合得比较好,不会特意推卸责任,但随着人慢慢变多了,关系也复杂了起来,从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的时间,公司的人事变动出现了很微妙的情况。
原本主管PMC、采购、物流部门的蔡松就在这个时候陷入困境:
因为高层领导安排,亿航从富士康引进了蔡文贵等人,并且让蔡文贵主管生产,另一人主管品管部门,一下子就将亿航最重要的两个部门抓在了手中。
在蔡文贵主持生产期间,他试图将富士康管理流程移植到亿航,但这却遭到了部分高管的抵触。有的高管委婉表态称:不要以为生搬硬套就可以成功。
当时,高管祁卫手下有一名管仓库的主管被调去管理生产,后来生产一旦出现问题,一些高管便问责这名生产主管。亿航员工表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后来蔡松辞职离开亿航,高管祁卫暂时性离开亿航总部,但他的办公室却被采购占用。
曾经一名员工因为犯了个错误,亿航创始人兼CEO胡华智表示,人都会犯错,应该给予机会,但那位员工最终还是被辞退。此后,蔡文贵招了两个人负责了原本只需那位职员一人负责的工作。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员工猜测:“资方派来的萧尚文不久之后招来了蔡文贵,因此虽然表面上是蔡文贵开掉了那位员工,但有可能是萧尚文的意思。他们在进行着一场换血行动。”
就在此期间,人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复杂。一旦出了问题,各个部门之间开始互相推卸责任。甚至在做事前,每个部门的人都在盘算着如何先将责任撇清。
亿航两位已经离职的员工告诉Xtecher:2016年之前,每当有新员工加入,群里都会有热烈的欢迎仪式。但是当富士康那边的管理人员进来时,这个仪式取消掉了——此后再有新人入司,也都不再有欢迎仪式——在亿航早期员工眼中,他们认为这个举动某种程度上表明:之后招来的都不是自己人。
后来,来自富士康的一位员工被调去欧洲,不久之后那人就辞职了。种种细节的微妙之处,不言而喻。当被问及在亿航工作的感受时,两个离职员工用了同一个词:“可惜了!”
亿航某员工告诉Xtecher:当资方看到亿航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派人前来革新,但随着问题越来越多,由于种种原因,高管们相继离开。甚至原本他们以为很多高管只是去出差了,后来发现有些高管是真的离职了;有的高管带着自己的班底一同离开;一些技术部门的员工也在这个时候选择了离开。
资金都去哪了?
一年半前,当亿航宣布4200万美金的B轮融资之时,大有一种御风而上、直逼大疆的趋势。
一年半不到,资金究竟去了哪?
亿航前员工表示,融资资金不会一步到位,投资人会阶段性注资,待看到效果后才会考虑是否继续输送资金。至于前期注入多少,不得而知。
除了员工工资,亿航将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了研发生产中。亿航目前在广州成立了184指挥中心,并且将在下一期的CES展会上宣布研究进展。
亿航的销售和市场团队常年在外开拓,产生了不少开销。楼盘开幕、慈善活动、汽车论坛等活动,亿航的销售人员都会参与,且常常需要向公司领取无人机用于赞助某些活动。据一位亿航离职知情人士透露:“每个月亿航内部领走的无人机多达上百台。”此外,一位知乎匿名网友告诉Xtecher:“亿航参与一次世界顶级展会,花费可达百万级别。”
在亿航跨境电商平台上,有来自国外偏远地区的零星订单。由于地区偏远,所获得的利润甚至和运费持平。一旦产品出现问题,需要退货,反而会造成亏本。
此外,前期公司没有做好风险把控,对销售人员提供回来的数据没有进一步加工。有些销售人员向公司表示,某个客户可能有下多少台订单的意向,公司没有分批次供货,而是一次性下单生产,结果客户突然反悔,表示不需要那么多,就导致了产能的浪费。由于没有做好风险把控与合理生产,亿航的仓库里里还有去年生产的库存。
一位亿航离职员工向Xtecher透露:“仓库里可能存放着上万台包括被封存的无人机。这对于月出货200台左右的亿航来说,不是一笔小数。”
倒计时
裁员是表面现象,背后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各类症结:
无人机质量问题、供应链价高物廉、返修率居高不下、高管内斗、拖欠供应商款项、资金处置不当……有员工表示,这次裁员,高管也许表达的是“大家好聚好散”的意思。对于正式员工,此次亿航也按照劳动法给予了赔偿。
有人走,有人留,有人在拼搏。亿航内部也有人表示,这次裁员仅仅是一次革新。
亿航也在努力。据亿航离职员工透露,亿航的产品质量在今年六七月份终于达到了稳定,返修率得到了一定控制,尽管此时却已失去了市场上的先机。
2015年11月亿航推出GHOSTDRONE 2.0产品的时候,内部有人表示旗舰版太贵,但当时公司高层没有降价的打算。而那时,大疆的无人机已逐渐降价,等到亿航高层准备降价时,却已失去了先机。加上之前由于亿航急于发布质量不佳的产品,导致口碑欠佳,一时无力回天。这导致了亿航即便在今年六月份产品质量稳定下来的时候,销售量仍不升反降。
但他们的许多员工依旧在各地奔走,还有秘密团队STG继续对184进行研制。
去年CES展会,亿航展出了一台184模型。亿航曾宣布,要在几个月内让184市场化,但过去这么久,并没有见到什么消息。
当时吸足眼球的184是否能成为亿航的秘密武器,帮亿航挽回局面?亿航内部人员表示,他们将会在下一次的CES展会上向世界宣布进展,并且,他们正在努力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
这留给亿航的,似乎只剩下短短十天的时间。
关于亿航的未来,业界已有很多猜测,唯时间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