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到 IT09数码网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it09数码网资讯正文

解密古人智慧 浅谈商业广告发展方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4-07 15:44:11  阅读:350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帆

  口头广告  我国古代的行商走街串巷,沿街吆喝,这就是口头广告。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师望就是帮助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姜太公早年当过屠夫,为招徕生意,他曾“扬声”吆喝,高声叫买,堪称是我国口头广告的祖师爷。

  口头广告自出现以来,广为流传,成为最简便的商品推销方法。为了进一步吸引顾客的注意,卖主有时还会配合各种音响以增加口头广告的效果,如布贩子用拨浪鼓,担货郎打小铜锣,卖油的敲油梆子等。在叫卖时使用音响,既省力又传播得远,且能克服方言的障碍,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音响广告。如宋高宗绍兴年间,杭州城内有卖“梅花酒”的,就是以鼓乐吹奏当时家喻户晓的乐曲《梅花引》招徕顾客,使人听曲思酒。

  实物广告

  最早的商品交易是以物易物,人们在交易时必然要将交换的东西陈列出来,这些陈列物就是实物广告。

  对于实物广告,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记载,如《诗经·卫风·氓》:“氓之??,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首诗描写一位热情善良的女性,在婚后受尽虐待而最终被遗弃的故事。这里描述的是男主人公氓抱着布来换丝的情景,其中的“布”和“丝”就是一种实物广告。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君使服之于内,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这句话讲从政之道,要使臣民从内心信服,就要表里如一,不能挂牛头卖马肉。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用实物做广告已很普遍。到了唐宋时期,商品日趋丰富,实物陈列广告更加普遍,如宋人李嵩的《市担婴戏图》和苏汉臣的《货郎图》,都对当时货郎货担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作了细致的描绘。

  招幌广告

  古时店铺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往往在门前悬挂一些布招,称为幌子。招幌广告一般以生动形象的图案来表现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项目,容易为顾客所接受。《京本通俗小说》中《志诚张主管》一篇中写道:“开起胭脂绒线铺,门前挂着花栲栳儿。”据《宋元明话本小说选》的注释:“栲栳儿是一种用竹子或柳条编制而成的筐篮,花是指筐篮的色彩和图案。”这里的花栲栳儿就是典型的招幌广告。

  招牌广告

  招牌是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销的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特定标志。中国古代的商人常以儒商自居,在经商中讲究诚信,招牌在经商中至关重要,如称经营得好的店铺为“金字招牌”,经营中有欺诈行为为“砸招牌”。以招牌作为广告大约始于唐代,宋代开始盛行,以后经久不衰。早期的招牌一般比较简单,但为了在商业竞争中取得广告优势,后来就发展为请名人书写牌匾,并且出现在店铺中堂,如酒店的“太白遗风”、米店的“民以食为天”等。同时,在招牌的装饰上,也可始出现艺术性的图案,更富有吸引力。

  北宋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到各种招牌的形象,如香店的“刘家上色沉檀栋香”、药店的“赵太丞家”、医店的“杨家应症”、绸缎店的“王家罗锦匹帘铺”等,简单明确,一望便知。宋代以后市场繁荣,招牌广告成为最常见的广告形式。传说清代乾隆帝曾亲题招牌。有一年乾隆巡游江南,来到一小镇,见到有家店铺门前招牌上写着“万货全”,觉得口气挺大,便进门看看。步入店中,货物不少,但远谈不上“万货全”。于是他故意要买金饭杈子为难,店家忙赔笑说没有。乾隆道:店不是叫“万货全”呢?店主不得已摘下招牌,并请教名字。乾隆想了想,便趁兴题写“百货全”,还盖上大印。店主又惊又喜,慌忙谢恩。据说这也是至今所有商店都称之为“百货商场”的由来。[page

  印刷广告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印刷广告也在我国古代逐渐出现。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是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雕版印刷广告,上面刻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字样,中间是一个正在捣药的白兔,商标两旁写着“认门前白兔为记”,下面刻有“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为贩,别有如饶。请记白。”画面布局合理,构图严谨,借神话传说为商标图案,寓意产品工艺精良,让消费者对产品充满信心。据考证,这则广告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比西方印刷广告早300多年。

  自印刷广告出现以后,我国最早的广告设计者一开始就非常讲究广告的版式设计,以达到有效传播广告信息的目的。古代广告的版式设计,一般包括立冠、平目、齐身、落足几个方面。自上而下首先是立冠,它犹如一个人的帽子,是表现商家独特之处的最佳位置;其次是平目,它最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多放置商家的名称;再次是齐身,它是广告文字的主体,商家宣传的重点;最后是落足,它与立冠遥相呼应,强化对商品的介绍。此外,古代的印刷广告也非常注重广告的文案设计,力求简洁明了,言之有物。

  对联广告

  这是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字广告形式。对联起源于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王安石《元日》诗中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观。”第二天,明太祖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当他走到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贴春联,便询问缘故。原来主人是阉猪的,即不识字,也不会写,明太祖当即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这副对联幽默风趣,形象生动,为阉猪者作了广告宣传,是一副具有浓郁行业特色的对联广告。

  名人广告

  利用名人的效应来做广告宣传,是我国古代就已掌握的经营策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一桩伯乐相马的有趣故事。据《战国策·燕二》记载,有人在市场上出售骏马,一连三天都无人问津。于是,他请来伯乐,让伯乐在马的身边转悠一下,看一看,走开后又回过头来瞧一眼。顿时,这匹马就变成人们抢买的对象,其价格立即被抬高到原来的十倍。伯乐是古代善于相马的人,他的出现提高了马的身价,这是请名人作广告的成功事例。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