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徕卡相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壕”。的确,徕卡相机的价格确实远高于日系相机,也是历史上也有许多摄影大师常用的机器。旁轴相机因为便携、快门声音小,加上旁轴相机联动测距的便利性,特别适合人文摄影。虽然徕卡相机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型号,有S系列的中画幅单反相机,也有SL系列的全幅无反相机,但是最负盛名的还是M系列的旁轴相机。
和单反相机直接在取景器里观看对焦不同,旁轴相机采用的是黄斑对焦。黄斑对焦是一种机械式的对焦方式,其实现方法是:其中一个测距孔与取景框共用,另一个较小的圆形(或方形)测距孔上安有黄色滤色片,对焦时转动镜头只要测距黄框内两叠影重合对焦即完成。很多摄影人认为黄斑对焦比手动单反的磨砂对焦、棱镜对焦更精准,更方便估焦盲拍。
实际上,黄斑对焦是中文对于旁轴相机对焦方式的一个精妙的翻译,英文里旁轴相机的对焦方式一般就称为“rangefinderfocus”(旁轴对焦),不过“黄斑对焦”这个中文译名就非常形象,既巧妙地指出在对焦过程中让黄色区域的像与其他区域的像重合的举动,又突出了黄斑这一眼睛结构,因为黄斑是眼睛结构中视力最敏锐的地方。
从上面图中可以看出,黄斑位于眼底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处于人眼的光学中心区,是视力轴线的投影点。黄斑区富含叶黄素,比周围视网膜颜色暗些。黄斑中央的凹陷称为中央凹,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人眼的视力检查,就是查黄斑区的视觉能力。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视力是极其低下的。所以黄斑对焦中的“黄斑”算是一语双关,是个非常精妙的翻译。
由于黄斑的健康与否对视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叶黄素又是眼睛视网膜黄斑区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所以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吃富含叶黄素的食物,例如菠菜、莴苣、西兰花、甘蓝、芹菜、秋葵、蛋黄、胡萝卜、玉米、南瓜、木瓜、甜瓜、柳橙、橘子、桃子等等。不过遗憾的是,不管做多少努力,黄斑还是会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会不断的老化,甚至出现黄斑变性的问题。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三大致盲性眼病——一白(白内障),二青(青光眼),三黄(黄斑变性)中,黄斑变性引起的不可逆视力丧失尤其值得。因为与白内障,青光眼相比,人们对于黄斑变性这种严重的眼病的认知非常有限。根据前些年的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黄斑变性的整体患病率达到15.5%左右,到了80岁以上患病率会达到30%左右。
针对黄斑病变,有个非常简单的自检方式,就是用手盖住一支眼,盯着下面这张图中央的黑点。如果周围的方格出现弯曲、断裂或变形,或方格部分位置出现模糊或空缺,就可能是眼底黄斑区出现毛病,须尽快找眼科医生作详细检查。
导致黄斑病变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刚刚提到的老年性黄斑变性以外,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白内障人工晶体术都有可能造成黄斑水肿。对,糖尿病还会导致视力减退,这是糖尿病的一个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目前对黄斑变性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基本上都是以缓解症状为主。如果是因为缺乏叶黄素,就会采用口服叶黄素的办法,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目前医学界治疗黄斑变性的主流手段是向眼睛的玻璃体腔里注射一种叫做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这种方法在国内已经应用了五年,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其安全性是可靠的。
不过,这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抗VEGF治疗的费用较为昂贵,同时其并不能根除病因,需要多次重复用药,相应的治疗费用也非常高;另一方面是来源于抗VEGF的治疗方式,它主要通过把药物注射到玻璃体腔内来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风险以及一些潜在的并发症,医生和患者都为此存在担忧。前一个问题只能期待抗VEGF有成本更低的生产方式,不过后一个问题,以色列MicroSert公司研究出了一套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其实解决思路很简单,既然治疗方法是多次注射药剂以维持药效,那么如果有一个设备,可以缓慢的释放药剂,这样就不必经常去注射药剂了。减少了注射次数的同时,既节省了注射本身的费用,也降低了注射带来的安全隐患。所以MicroSert经过多年研发,成功的研发出了MicroSert眼内植体(就是下面图片里的)。
这个植体是由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制成,首先用特制的探针将药剂注射到植体中,再将探针抽出来。这样植体就可以通过探针的开孔缓缓释放药剂,最后将这个填充过药剂的植体放入眼睛的玻璃体腔即可。注射间隔可以从每月一次延长至每三到六个月一次,之后,医生可以再次向植体填充药剂,药效最多可以达到2年。这项技术可以极大的简化治疗过程,并且减少多次注射带来的各种风险,同时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罹患糖尿病的人数连年上升,在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风险,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得到大规模推广,那么将会改善许多人的生活质量,毕竟有了视觉,我们才能看到这么美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