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是好事,但不能过于卖弄。自古至今,“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不少。而最具代表性的,当然要非《三国演义》里的那个杨修莫属了。
自恃聪明,又爱卖弄,且又执迷不悟,最后成为荒丘野鬼的汉末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突出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智慧过人,颖悟超群,看似绝顶聪明,其实却是个糊涂笨伯。他的聪明,不过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只是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罢了。
杨修作为曹操的谋臣,但他并不了解曹操的个性。乃至于长期作出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的表现,引起曹操多次不满:
曹操给曹植的《一合酥》糖,众人都说不能吃不敢吃,他却说是曹操叫他们吃的,因为《一合酥》可以看作一人一口酥,曹操知道了,很不高兴,当时只能骂了杨修一顿,但不能因为这么小的事情而处理他。但他已经在曹操心里埋下了地雷。
曹操为选择哪个儿子继位之事,决定用时政军务方面对曹丕与曹植进行考察能力,杨修为曹植准备了一份全面的答案《答教十条》,曹植虽然对曹操的考问对答如流,但留下证据给曹丕告发,让曹操非常愤怒。从而为自己埋下了另外一个地雷。长期的自作聪明,引起了曹操多次的不满,但因曹操苦于没有合适的借口,只能一直隐忍不发。
终于,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决战的时候,杨修又一次的自作聪明的举动,给了曹操除掉他的理由。由于杨修任意猜测曹操之意,把曹操所说的“鸡肋”说成是营中的口令,说曹操准备不打仗了,要退兵。全军在晚上就收拾行装准备退兵,给曹操治他个编造谎言乱军心的罪,而将杨修处斩了。
表面上是聪明过头了,事实上是他卷入了曹植、曹丕的争太子位的政治旋涡中。自古以来,皇家最怕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夺权,二是干涉立嗣。夺权自不必说,那么干涉立嗣呢?很简单,你儿子是我选的,你能确定我不是在控制着你儿子么?不能!所以杨修就这样被曹操记恨到了。
当然,杨修被杀的原因,史书多有记载,还有很多说法。
《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记有三条:一是曹操将由汉中撤军,但犹豫不决,而杨修由曹操的教令“鸡肋”一词,便猜知曹操心事,使曹操大为恼恨。二是杨修为曹植预作答记,皆中曹操之意,后知其情,更加忌恨。三是由于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虑为后患”,于是借故把他杀了。曹操当年曾欲借袁术这个社会关系问题杀杨彪而未得逞,怀恨在心,十几年后仍以这个问题将其子杨修杀害。
曹操杀杨修,是他聪明过头,好卖弄才华并且喜欢自作主张。因此,杨修是死于“恃才放旷”。 除此之外,另一个就是杨修的死,是曹操忌才害贤,容不得拂逆自己的人。
曹操虽然爱才,“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但他容不得拂逆自己的人,又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如崔琰太直,罚为徒隶,跟踪监督,“心似不平”,遂赐死;许攸、娄圭,虽是曹操的故旧且都立有功劳,只因有轻视曹家的言论,便都杀掉;孔融是名士,但好唱反调,也杀掉;就是佐曹起家的首席谋士荀彧,因对其要当魏公提了点不同意见,便不肯饶过,逼其自杀。
可以肯定的说,一个处处耍聪明的人,一定是个颇具心计的人,一定是个心思复杂的人,心思复杂的人不可能简单行事,他一定是八面玲珑,左右逢迎。因为周旋有道,往往会树大招风,或者说不时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去,那么无疑会招来祸端。一如把自己绕进去了的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