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每个人都逃避不了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与死的状态。即使生得不怎么样,如果死得精彩也不算空来世间走上一遭。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死亡事件。
1、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商鞅被秦惠王以谋反之罪判处车裂之刑。
很多人根据史料,认为商鞅之所以不得善终,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商鞅不会“做人”,在改革中只顾严厉执法,没有处理好和秦国贵族的关系,导致双方矛盾激化,最终落得被秦贵族反咬一口;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商鞅自作自受,“商鞅变法,作法自毙”,失去了逃跑的机会,才会走上不归路。
可是在每位改革家的内心中,生与死,或许早已没有那么重要了,只要自己的政治思想能够得以传承下去,心中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对于商鞅这样的人来说,对自己的命运应该早就有所预感。
所以,当劫难来临之时,商鞅选择了“跑”,他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发兵北攻郑国。商鞅这样做,其实是在为秦惠王杀自己创造条件。一个国家的相擅自发兵攻打别国,自然是“以下犯上”,因此,治罪是必须的;并且,商鞅封地的兵力与秦国兵力的相差悬殊,所以,商鞅的死也是必须的。
2、屈原
东周列国,死去的壮士太多太多了,仅仅一个刺秦王的武夫荆轲,就死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可是这些人又有谁像屈原这般孤独的死去?
如果屈原不遭贬谪,他仍然是楚王身边的近臣,殷都破后,他也是要跟着君王,死死地捍卫,非死不可时以一剑刎之的。然而楚王早就抛弃了他。所以当郢都破,楚国亡后,他只能孤独的站在汨罗江,以身殉国。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的一生无疑是充满着悲剧色彩的,对一个生不逢时的人来说,有什么是比死亡更好的解脱呢?屈原的死,是一个志士的死,是不屈的死,他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志节与倔强。也因为这个带着不甘与愤恨的死,屈原成为文人倔强性格的象征,影响了此后无数不得志的文人,也正因为此,一个民族2000多年来要用一个重大的节日来纪念他。
正因为屈原是如此的伟岸,以至于一个民族2000多年来要用一个重大的节日来纪念他。
3、项羽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宿城区)人。自称“西楚霸王”。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
早期,项羽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项梁被秦军杀死后,项羽带领起义的楚军继续反秦。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范增之言,放走了刘邦。最后,项羽被刘邦的大将韩信围于垓下,别虞姬、乌骓,自刎于乌江口。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诗赞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韩信
汉朝初年,大将军韩信的死最值得人同情。
韩信为汉出初三杰之一,刘邦之所以能夺得天下,有没韩信是不行的。汉军出陈仓,就是“用韩信之计”。以后井陉之战,充分显示了韩信的谋略和军事指挥天才。收赵定齐,韩信立了大功。杀死龙且,斩断项羽臂膀。刘邦几次大败,末了从韩信那里收精兵,方能再战。 高祖五年,楚汉决战垓下。开始韩信、彭越不到,刘邦大败,“深堑而守之”。
后来用了张良的妙计,愿与韩信、彭越“共天下”,把两人哄了来。垓下之战,据《史记》记载,“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整个战役,全由韩信指挥。垓下之战实乃韩信之战。呼风唤雨,波澜壮阔,四面楚歌,英姿飒爽的韩将军与拔山盖世的楚霸王在垓下谱写了一篇壮丽凄绝的英雄史诗。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猜忌—削权—杀头,是功臣枉死的三部曲,韩信功高,有奇谋,善用兵,刘邦岂能容他。韩信之后,彭越、琼布也为刘邦所害。
5、关羽
关羽的死,最经典地诠释了英雄末路的无奈,走麦城,也从此成为英雄落难的代名词。
时间发生于汉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年关羽正值在樊城与曹仁交战时。不料孙权因此趁虚而入,派吕蒙统军偷袭关羽在荆州的根据基地。(因为糜芳、傅士仁的投降,所以几乎兵不血刃、毫无声息地夺了关羽的后方)致使外出作战的关羽分身乏术,不得已撤退。
关羽的荆州军听知自己的家人被俘(不过吕蒙军对他们都很好,所受到的优抚甚至超过了平时),顿时没有了斗志,纷纷溃散逃跑。 此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关羽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被拒绝。
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是年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西逃璋乡(当阳县东北),其部下皆降于孙权。孙权又派朱然、潘璋截断了他的道路,关羽父子最终为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斩首,荆州遂平。
6、诸葛亮
诸葛孔明的死,与关羽之死,同样具有无可奈何的悲剧色彩,但诸葛亮的死,更令人泪落如倾。一生鞠躬尽瘁,穷心竭力,却在大功将成之际撒手而去,让五丈原的秋风透出万古悲凉。“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遗憾,总在别离之后。
7、岳飞
正在北伐有望成功之时,南宋小朝廷皇帝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回朝复命。遂未加正常审判,将民族英雄秘密处死于临安风波亭。“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是这位民族英雄最后的遗言。
岳飞死于他不懂政治,这是一个不难得出的结论,但岳飞在被十三道金牌召回京之时,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只是他始终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杀他。岳飞宁死也不会举兵造反去背离自己做臣子的职责与操守,这是他的死赢得人们千古同情的重要原因。岳飞和关羽一样,因为死而成为一座丰碑。
8、文天祥
《过零丁洋》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无与伦比。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一个忠臣孤子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9、于谦
于谦是明代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明史》称他“英迈过人,历事三朝”。他的命运与明朝两次重大事件——“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紧密联系在一起。“土木之变”之后他成为救时英雄,举国拥戴;而“夺门之变”则使他以“谋逆之罪”,命丧刑场。
于谦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有忠诚无私的人格与济世为民的抱负。年轻时,他就以一首《石灰吟》言明心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于谦被抄家时,家里除了代宗赐予的宝剑等物品外,别无余物。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南宋时,爱国英雄岳飞力主抗金,被奸佞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三百年后,抗击蒙元贵族入侵的于谦以“意欲”谋反罪被处死,罪名都耐人寻味。巧的是,两人死后都被安葬在杭州美丽如画的西子湖畔,接受人们的凭吊。
10、谭嗣同
他要以死来警醒人们:在中国,改革与革命都是要流血的,你们看到我的死,就知道应该怎么做。赋予了自己的死如此深重的意义,谭嗣同才能如此慷慨激昂,横刀笑对苍天。历史没有辜负他,菜市口滚落的头颅最终埋葬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谭嗣同真正赋予了死亡最伟大的意义,和他那位楚地先人屈原声气相通。